• 你的位置:名人堂 > 名人堂登陆 >

  • 狗子28(中国游)官方网站
    发布日期:2025-07-19 21:28    点击次数:144

    山东有研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名人堂登陆

    狗子28

    只有将“痛点”转化为“增长点”,在“破题”中激发持续创新的“内驱力”,才能构建起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海报新闻记者 辛振东 德州报道

    在此次大会现场,山东有研艾斯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与山东东晨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山东电子学会共同签署了《能碳环一体化管控平台建设长期合作协议》,将进一步为有研提升节能降碳与信息化建设水平。

    “目前,禹王集团科协通过创立禹王大学学习平台、举办3套竞赛活动、实行6项奖励政策,有效激发了广大员工参与创新的热情。”禹王集团总部战略运营管理中心经理马洪丽说。2021年以来,禹王集团企业员工创新参与率达到100%,平均每年立项员工创新提案400多项。经过多年持续创新,禹王集团已在大豆深加工、生物医药、粘接新材料、特陶新材料四个行业成为国家技术创新主体和领军企业。

    而面对这样一家科研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如何为它做好服务,让在德州开展助力创新驱动工作的山东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高暘犯了难。“怎么办?挖!”从2023年开始,高暘经过多次走访,不断沟通,在去年3月发现该企业存在对硅片切割工艺的升级需求。

    双驱协同:“需求齿”与“资源齿”精准对接

    在山东宝鼎重工董事长、科协主席王峰看来,企业目前取得的100余项发明专利都对应着一个个“卡脖子”难题,其背后是一次次熬出来的突破。

    “得知企业的需求后,我们就开始广泛寻找,终于在去年7月成功找到了一家能够满足要求的企业,目前合作项目已经开始有序推进。”高暘说,通过这次“搭桥”,不仅让两家看似不相关的企业联系在了一起,产生了新的发展空间,也让企业对科协和学会有了认识上的转变。

    山东格瑞德集团荣誉墙名人堂登陆

    夏日炎炎,位于德州齐河的山东宝鼎重工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东宝鼎重工)生产车间内是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该公司利用3年时间研发并生产出的曲轴锻件,已成功获得中国CCS、韩国KR、英国LR等国际船级社和全球发动机巨头工厂的认可。

    山东宝鼎重工生产车间

    作为企业的的研发部经理,常福华不仅对企业这些年来攻克的技术难题如数家珍,更对众多专家学者和各级科协组织的帮助历历在目。常福华说:“企业在产品迭代、结构调整过程中,各级科协、学会和高校院所在人才培养、高端人才引进、研发平台建设、技术质量攻坚等方面给予山东宝鼎重工强力支撑。”

    山东宝鼎重工研发部经理、科协副主席常福华告诉记者,曲轴作为船舶发动机的核心部件,被誉为“巨轮之芯”,其制造能力往往代表了一个国家的造船工业水平。该公司通过内部人才培养、招才引智、共建研发平台等校企合作途径,已经攻克一系列技术难题,成功打造远洋船舶制造产业链。

    位于德州市高新区的禹王集团,早在2001年便在德州市科协的帮助下成立了企业科协,作为山东省最早成立的民营企业科协组织之一,禹王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科协入选山东首批企业科协建设试点单位。

    “2019年,我们通过山东科协引进山东建筑大学景财年教授团队,成功解决了大型轴类(轴带发电机轴)锻件晶粒粗大和混晶问题。2020年,通过山东省工程师协会引进翟同广教授,成功解决了重型军民两用齿轮钢带状组织超标问题。2022年,引进刘剑辉博士,解决了大型远洋船舶动力系统传动轴机械性能波动问题。2024年,2025年……”

    7月17日上午,山东德州,2025山东省创新驱动发展大会主场活动如约而至。聚光灯下,签约台前,“能碳环一体化管控平台建设”“装备制造技术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等10个产学研项目现场签约。

    内驱筑基:企业 “破题” 激发创新动能

    “企业提需求、科协搭平台、学会送服务。”这场签约的背后,正是充分发挥大会平台效能,扎实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聚焦德州市11条标志性产业链和7大主导产业,推动学会、科研院所、高校、企业之间形成需求与响应的“闭环”,也恰是山东创新驱动发展的微观缩影。

    外驱赋能:科协“搭桥”激活创新生态

    2025山东省创新驱动发展大会签约仪式

    以德州市为例,作为全省唯一列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城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两大战略在此交汇,被国家赋予“一区四基地”功能定位,其中一个重要定位就是“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德州还在北京中科院设立了德州(北京)协同创新中心,在德州建立了京津冀创新转化(德州)中心。战略实施以来,已有39家央企、150多家知名企业在德州落户,形成“研发在京津、转化在德州”协同创新效应。

    2020年10月16日,山东有研“集成电路用大尺寸硅材料规模化生产项目”在德州通线投产。4年后,2024年10月16日,山东有研刻蚀设备用硅材料项目通线量产,成为全省首条集成电路刻蚀设备用硅材料生产线。中国有研作为国内集成电路领域的领军企业,在德州规划投资百亿元,着力打造国内一流的集成电路关键材料基地。

    记者了解到,2024年,德州市高新技术企业新增超过100家,总量突破1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665家,增长22%,增幅全省第1;全研发投入达到115.8亿元,占GDP比重3.04%,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速居全省前列。

    而位于德州德城区的山东格瑞德集团有限公司近年来走出了一条“研究定向发展”的技术管理道路,该企业科协要求各研究小组每年开展40项左右创新活动,企业对研发工作每年投入200余万元的奖励,进一步激发了企业创新的“内生动力”。

    不仅如此,近年来,山东省科协还积极对接国家级学会,搭建高水平交流平台,推动产学研合作落地见效。今年,山东省科协聚焦德州产业发展需求,积极推动德州与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能源研究会、中国生物工程学会深度合作,并推动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与德州学院共建“全国功能发酵制品生物计算应用研究中心”。这些合作将在高端学术交流、科技服务合作、人才培养、决策咨询、科学普及等方面,为全省以及德州市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助力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

    只有产业链的“需求齿”与先进技术的“资源齿”精准对接,才能让创新“双轮”持续转动。以企业需求“内驱”为基础,以外部资源“外驱”为助力,通过科协组织的“牵线搭桥”,不仅让“科技赋能产业”从口号变为现实,创新驱动的“山东加速度”也必将更强劲。

    记者了解到,2023年以来,山东省科协已组织开展63项系列活动,45名院士、700余位专家、600余家企业参加,征集企业需求230余项名人堂登陆,推介科技创新项目177项,有效搭建起连接科技界与企业界的平台。去年以来,争取24家全国学会科技服务团服务山东、促成成果26项,省级学会牵头搭建30个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与地方企业共建服务站87个。





Powered by 名人堂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 2013-2026